24小时咨询热线:
027-87862117
欢迎关注手机站
微信公众平台
湖北楚兴捷高测控仪表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©2023 网络支持 中国化工网 全球化工网 生意宝 著作权声明 鄂ICP备18020720号-2
浅谈冷轧硅钢连续退火炉的设计及应用
一、引言:退火炉在硅钢生产中的核心价值
冷轧硅钢作为电力设备的 “心脏材料”,其磁性能(铁损、磁感应强度)、力学性能与表面质量直接决定电机、变压器的能效与可靠性。冷轧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硬化(晶粒破碎、位错密度增加)与内应力,需通过连续退火炉的精准热处理消除 —— 退火炉通过控制加热、均热、冷却全流程,实现晶粒再结晶与均匀长大,同时完成脱碳、渗氮等关键工艺,是硅钢性能调控的核心装备。相较于传统罩式退火,连续退火炉具有生产效率高(设计产能可达 20 万吨 / 年)、性能稳定性强、能耗可控性好等优势,已成为高端冷轧硅钢生产的主流选择。
.png)
二、冷轧硅钢连续退火炉的设计核心
(一)总体结构设计:适配硅钢工艺特性
主流卧式连续退火炉采用密闭式结构,按功能划分为七大核心单元,形成 “密封 - 加热 - 均热 - 冷却 - 再密封” 的闭环系统,具体结构如下:
1.密封室:含入口 / 出口双重密封,采用氮氢混合气隔离外界空气,控制炉内氧含量≤2.0%,避免硅钢氧化与碳套辊损耗;
2.辐射管加热段(RTF):作为核心加热单元,采用 “W” 型煤气辐射管或电磁感应加热装置,分多段精确控温(如 13 段分区控制),炉温最高可达 1150℃,满足高牌号硅钢的超高温退火需求;
3.均热段(SF):通过电加热带实现 ±5℃的恒温控制,确保带钢在目标温度下保持足够停留时间,促进晶粒均匀长大,为磁性能提升奠定基础;
4.隔离器(SEP):采用气氛隔离技术,实现加热段与冷却段的环境分隔,避免不同工艺氛围的相互干扰;
5.冷却段:组合冷却管段(CTF)与循环气体喷淋冷却段(RJC),对高牌号硅钢采用缓慢冷却控制速率,对普通牌号则通过脉冲喷雾冷却提升效率,冷却均匀性可达 ±5℃;
6.气浮输送系统:部分高端机组采用气浮式带钢传送装置,通过喷嘴气流托起带钢,替代传统炉底辊,彻底解决辊面结瘤导致的表面缺陷问题;
7.气氛调控单元:配置加湿、渗氮等子系统,可将保护气露点控制在 - 50~95℃,并通过氨气喷管精准控制渗氮浓度,满足取向硅钢的抑制剂形成需求。
(二)关键技术设计:平衡性能与效率
(一)加热技术优化
1.超高温辐射管:采用 L 行程双级换热结构与烟气卷吸回流装置,燃烧效率提升 8%,NOx 排放降至 120ppm 以下,空气预热温度可达 500℃以上,适配武钢 CP5、太钢 CP2 等高端机组;
2.电磁感应加热:加热速率为传统方式的 3 倍,通过非接触加热实现无表面污染,显著提升取向硅钢的 Goss 方位取向度,助力太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一次性试产成功。
(二)冷却系统设计
1.脉冲喷雾冷却:创造性采用脉冲控制模式,冷却能力提升 10%,雾化粒径≤100μm,气水比≤5,可将带钢板形控制在边浪≤2%、平直度≤50I 的高标准;
2.间接冷却管:U 型冷却管与电阻带协同控制,在保证冷却速率的同时维持带钢板形,尤其适用于 0.35mm 以下薄规格硅钢的处理。
(三)智能控制设计
1.退火数学模型:通过板温实时监测与动态参数调整,为基础自动化系统提供稳态与过渡状态的精准设定值,覆盖炉温、空燃比、带钢速度等关键参数,已在武钢、太钢多机组应用;
2.全流程监控:对碳套辊运行状态、炉内氧含量、冷却水温等 20 余项指标实时追踪,异常时自动触发氮气吹扫、紧急降温等预案。
(三)针对性设计:适配不同硅钢类型
.png)
三、连续退火炉的工业应用实践
(一)典型应用案例
安钢冷轧退火 - 涂层机组
1.设备配置:中冶南方设计的卧式连续退火炉,含 13 段辐射管加热、7 段均热控制,配套碱液清洗与绝缘涂层系统;
2.生产能力:年产能 20 万吨,覆盖高中低牌号无取向硅钢,产品用于高效电动机铁芯;
3.核心成效:通过优化碳套装配规范与炉温匹配,将带钢表面凹坑缺陷率降低 40%,一级品率提升至 92%。
太钢酸轧硅钢机组
1.设备配置:中冶南方威仕热工电磁感应加热退火炉,集成脉冲喷雾冷却与退火数学模型;
2.生产能力:专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,磁性能达 P1.5/50≤2.5W/kg,B50≥1.78T;
3.核心成效:加热效率提升 30%,吨钢能耗降低 12kg 标准煤,一次性通过高牌号硅钢连续试运行。
武钢 HiB 硅钢改造项目(CA7/8 机组)
1.设备配置:升级渗氮系统与气氛隔离装置,采用燃气红外干燥技术;
2.生产能力:HiB 取向硅钢产能提升至 15 万吨 / 年,铁损 P1.7/50≤1.0W/kg;
3.核心成效:NOx 排放降至传统工艺的 30% 以下,涂层干燥时间缩短 20%。
(二)应用中的核心问题与解决路径
碳套辊损耗与结瘤问题
1.成因:高温下带钢边部摩擦、炉内氧化气氛侵蚀、停机变形导致碳套损坏,结瘤可造成带钢表面凹坑缺陷;
2.对策:采用渗铬处理碳套(填充氧化铬封闭孔隙),加强炉内氧含量监控(≤1.5%),推行在线激光清理辊面结瘤技术,使碳套更换周期延长至原来的 1.5 倍。
磁性能波动问题
1.成因:退火温度与带钢速度匹配失衡、渗氮浓度不稳定、冷却速率偏差;
2.对策:通过退火数学模型动态调整工艺参数,配置激光在线测厚与磁性能检测装置,将铁损波动范围控制在 ±0.05W/kg 内。
能耗偏高问题
1.成因:加热段热损失大、冷却系统水耗高、气氛循环效率低;
2.对策:采用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(预热空气温度≥450℃),推广脉冲喷雾冷却替代连续冷却,实现吨钢煤气消耗降低 8%~10%。
四、发展趋势与展望
(一)技术升级方向
1.极致能效设计:开发 1200℃以上超高温加热技术,结合全热回收系统,目标将单位能耗再降 15%;
2.智能化升级:引入 AI 视觉识别监测带钢表面质量,通过数字孪生模拟退火全过程,实现工艺参数的预测性优化;
3.绿色生产:推广全氢气氛退火(替代氮氢混合气),结合光伏供电系统,打造 “零排放” 退火单元。
(二)国产替代与技术突破
我国已在硅钢退火炉领域形成 40 余项核心专利,中冶南方等企业的装备已实现对武钢、太钢等高端机组的全覆盖,打破了日本 JFE 的技术垄断。未来需重点突破薄规格(0.15mm 以下)硅钢的气浮输送技术与超低温露点(≤-60℃)气氛控制技术,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。
五、结语
冷轧硅钢连续退火炉的设计需围绕 “性能精准调控、效率提升、成本优化” 三大核心目标,通过加热 - 冷却 - 气氛系统的协同设计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应用,实现硅钢磁性能与生产经济性的平衡。从安钢的基础产能保障到太钢的高端产品突破,国内退火炉技术已完成从 “跟跑” 到 “并跑” 的跨越,未来随着绿色化、智能化技术的融合,将为我国硅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装备支撑。